【南满铁路之旅】7.长春:纸壳箱搭起的城堡

马特
·
·
IPFS
·

到了长春,就到了南满铁路的最北方,也将是我此次旅程的最后一站。

我从长春站北广场走出来,继续向北寻找长春最早的火车站,南满铁路的北方终点。在俄国绘制的中东铁路地图上,长春地区标识的火车站叫做宽城子,位于现在长春站的北面。1898年俄国人修建了宽城子站,和穆克敦站(沈阳站)一样,只是一座不太重要的四等站,就是这座当时认为不太重要的火车站,成为了后来长春作为满洲国首都的开端。


日俄战争结束后,根据《朴茨茅斯和约》,日俄双方以长春作为势力分界线,长春以南到旅顺的中东铁路支线归日本所有。然而,当时在长春有两座火车站,一座是宽城子站,另一座是南边的孟家屯站,就是后来的长春南站。日本主张以宽城子站为分界线,俄国则主张宽城子站归俄国保留,后来双方协商的结果是俄国人出钱买下宽城子站一半的所有权。

日本接手铁路后,1907年在宽城子站南边修建了新的火车站,就是现在的长春站。宽城子火车站逐渐失去了客流量,当时两边轨距不同,北面用的是1524宽轨,南面用的是1067窄轨。长春曾经还有一座长春东站,是1910年清政府自己修建的吉长铁路(吉林-长春)长春火车站,使用的是1435标轨,这座火车站已经拆除了。

现在的长春站也不是当年的老建筑,而是1992年之后拆除了原车站之后重建的,建筑样式完全不同,所以也就没什么可看的了。

到了1935年之后,苏联将宽城子站以北的中东铁路卖给满洲国政府,第二年满洲国关闭了宽城子站,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在长春站全线接轨通车,长春站成为了三条铁路线的交汇处。建国后,宽城子站划在了长春机车厂里,现在早已没有火车站建筑了,只在一些几年前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曾经的站台遗址、站长办公室和售票房遗留。


在凯旋路路西,我发现了一座二层黄色建筑,是吉林省人民医院宽城区分院,这里是1903年建成的宽城子铁路俱乐部。外观看起来很新,前几年翻修过,外墙黄白相间,东南侧角楼上有一个暗红色的尖顶,这座建筑当年是宽城子俄国铁路附属地内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按照1932年和2010的照片来看,最大的变化是曾经的坡形斜面屋顶不见了,变成了平顶,而且2010年修复前原建筑应该是白色的,1932年的照片虽然不是彩色,但是从对比来看应该也是白色,现在改成了鲜艳的黄色。

在这座俱乐部大楼马路东面,有一大片红砖楼房中的老平房区,建于1902年的俄国护路军兵营位于这片平房区中。日俄战争后俄军撤离长春,空出来的营房用来开办俄国铁路子弟小学。1924年,俄国铁路附属地的行政权力被中华民国政府收回,俄国铁路子弟小学改称东省特别区立第十二小学。满洲国成立后,俄国兵营改为日本铁路守备队驻地,学校也变成了宽城子国民学校。

我从学校旁边的巷子进去,学校操场正在整修中,旁边的俄国兵营旧址由建筑工人堆积货物和休息使用。我看到墙上画着一幅“还我河山”图,是被各国列强侵占的中国地图壁画,右边写着“一九八五年第一个教师节,修复单位:宽城区长盛街小学”,左边写着“二00六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再次修复”,原画上面的落款是“东省特别区十二小学 民国十八年制”。

我走进二道沟街巷子里,寻找俄式建筑标志性的屋顶,这一片的俄国老建筑外观保存非常完好,虽然被改成了居民住宅和仓库,有一些周边环境如同垃圾堆,但基本没有受到很大损坏。尤其是人字形屋顶的木制装饰和外墙砖饰,只有局部出现脱落或者损坏,保存状况比较难得。从现存的外观看,应该曾经是红色墙面配上黑色装饰,其中一座砖色保存如同当年一样,其他的已经褪色,变成明暗相间的棕黄一片。

宽城子站老房子

当地居民都知道这是俄国人留下的房子,大概有三排,这些房子一部分有人居住,还有一部分是收废品的库房。不过,这些老房子周边修建了很多平房,有一些和老房子连在一起,或者把老房子围出一个私人院子,不知道屋内有没有把墙壁打通。

在离平房区略南一点的街上,有一座独立的俄式平房,是曾经俄国军官们居住的将校营,被包裹在私人民宅院子围墙之中,看不到里面的样子,屋顶被铺上了新的金属板,外墙上还有过去的标语“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长春留下的俄国建筑并不多,除了宽城子火车站一带之外,就只有长通路的俄国领事馆了。

俄国领事馆在长春清真寺旁边,1914年建成,是一座二层棕色建筑,有两座淡蓝色圆锥形尖塔,但建筑整体看起来比较方方正正,和老照片上外观基本一致。1907年俄国在长春设领事馆,1914年迁到这里。十月革命后,俄国在中国的外交机构短暂存在,中华民国承认苏联政府后,俄国领事馆就关闭了。满洲国成立后,该楼曾作为最高法院和长通路警察署使用,现在是1914艺术馆,我去的时候大门锁着并不开放。这栋建筑在1983年发生过一场火灾,基本全都烧毁了,2010年修复成现在的样子。

俄国大使馆往西走上一条街的距离,在昆明街和陕西路交汇处,还有一座外交机构旧址,是中华民国驻满洲国大使馆,不过这个中华民国指的是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汪精卫组建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与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1941年正式互派大使。这栋建筑建于1920年,最初是为溥仪皇帝妹妹的住宅,后来改为大使馆。老照片上这座建筑90年代已经破败不堪了,后来经过修复,是一座灰色墙面和屋顶的二层楼,基本上保持了原貌,现在是长春市城市科学研究所。


长春的满洲国政府机关建筑大多依然在使用中,包括曾经的关东军司令部,现在是中共吉林省委;曾经的关东军司令官官邸,现在是松苑宾馆;曾经的大和旅馆,现在是春谊宾馆;曾经的关东军宪兵司令部,现在是吉林省政府;曾经的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现在是中国联通;曾经的新京海上会馆,现在是长春市中心医院;曾经的首都警察厅,现在是长春市公安局;曾经的满洲国开拓总局,现在是吉林省吉剧团;曾经的纪念公会堂,现在是长春人民艺术剧场;曾经的满洲国中央银行,现在是中国人民银行。

除了以上这些建筑,被旅游手册经常提及的还有满洲国国务院和八大部(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兴农部、文教部、外交部、民生部),还有著名的地质宫,我都只是路过,并没有太多观察,因为这些建筑本身造型并无奇特之处,外观保存的也尚好,我也就无心观看。

值得一提的建筑是满洲国综合法衙,这座建筑的造型很感染我,非常庄重,我认为这座建筑更适合作为国务院使用。这座建筑1936年建成,地上三层,中间主体塔楼有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是塔式楼顶,有紫红琉璃瓦,外墙用咖啡色薄砖贴面,外表采用圆角曲线型。此楼建成后,满洲国最高检察厅、最高法衙,新京特别市高等检察厅、高等法衙均设在这里,故称综合法衙,是满洲国的最高司法机关。

满洲国综合法衙

我原本对于满洲国皇宫不是很有兴趣,只能说聊胜于无去看一下。东北人对于满洲国的印象,与其说是复杂,不如说是模糊。即使是亲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们,如果不是靠近政治的上流社会,也很难把复杂的政治局势解释清楚。

在建国后,曾经的影响又被愤怒的民族情绪和以苏联文化为主导影响的大工业建设所覆盖掉。满洲国的存在成为了一种被明确文本记录下的定义和符号,人们如背诵概念一样理解和回忆这段历史。

虽然在互联网上一直有关于满洲国的争论,但这种争论更多呈现的是当下东北人对于自身故乡地位跌落的不满。按照满洲国名义上的期待,是希望可以通过康德皇帝的身份,把“满洲”这样一个民族概念,变成满洲国这样一个地域范围的“五族协和”共同体,进而形成“满洲人”的统一国家意识,就如同近代美利坚的形成一样。

另一方面,这种所谓民族共同体的建立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日本主导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建立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而是为了达到日本的殖民扩张目的,这与日本对朝鲜的态度是相似的。满洲国的建立虽然立溥仪为皇帝,却并不强调满族的主体民族性与大清国的法统传承。满洲国也不同于真正的移民国家,满洲这片土地不是自由移民的无主土地,在移民到来的时候,这片土地有着明确的国界和政权,移民们没有建立自治社区。哈尔滨可能是一个特例,但管理哈尔滨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名义上依然为中俄政府共有,也是这个名义使得在俄国革命后无力管辖的情况下,中国可以合法接管铁路附属区。


满洲国皇宫正式名称叫伪满洲国皇宫,这个伪并不是假的意思,满洲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伪是表明其傀儡性质,政治上对其不承认的态度。在满洲国时期,这座“皇宫”被称为帝宫,因为当时“皇宫”是专指日本天皇居住的,溥仪皇帝居住的只能叫帝宫,现在名字改成皇宫,也算后人为前人挽回一点面子。

1932年2月25日,在筹建满洲国的建国会议上,决定将首都设在长春。3月9日,已经退位的大清国末代皇帝溥仪在吉长道尹公署就任满洲国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3月1日,溥仪登基,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改“执政”为“皇帝”,改“大同”为“康德”。

在满洲国皇宫东南角有一处建国神庙遗址,作为皇家内庙,为供奉日本天照大神而建。1945年,溥仪皇帝撤离长春之前,日本人烧毁了这座建筑,现在只有遗址存在,在草地上的一些地基石条。我去的时候周围正在维修中,不允许游客靠近参观,当然除了建筑方位之外,本身也没有多少可看之处。建国神庙旁边还有一座防空洞,防空洞的地面大门还存在,在防空洞内有神龛,随时准备在遭遇空袭时把神位搬进防空洞。

因为这座建国神庙在皇宫内,普通平民不能随意进入皇宫参拜,所以要在市内建立一座摄庙,也就是皇宫内神庙的代理庙,让平民在这座摄庙里参拜天照大神。在自己的国土上,老百姓要在本国元首的带领下被迫祭拜异国的神,这无疑是很屈辱了。

这个屈辱的象征在长飞小区里,叫做建国忠灵庙,我寻找这座庙的时候是个雨天,我没有打伞,雨水时而会遮蔽视线。我只知道那座建筑大概的方向,淋着雨在在楼群中穿梭,找到了这座已经荒废许久的建筑。

建国忠灵庙

迎面的建筑让我恍然间如同进入了香港老鬼片一样。在阴雨中,走入一条小街,我的身旁是一个下坡,坡下面屹立着一座四方塔,如同一座城楼一样,有两重屋檐,塔身是灰色的,屋檐是蓝色的。塔底四周被开辟成菜地,我望向远处,还有几道门不知通向哪里。我看到有一个女人在塔底下面的菜地里工作,我沿着斜坡走下去,问那个女人这是什么建筑,她说这是满洲国的靖国神社。

我登上塔的基座,绕道塔身后面,在塔的另一面有个封闭的铁制拱券门,看起来那一面才是塔的正面,正对着塔的是三道大铁门,与外面隔离开。

这座建筑是1938年建成的满洲国建国忠灵庙,建设目的是纪念九一八事变之后为满洲国建国殉难的死者。在此之前的1934年,长春已经建成了一座新京忠灵塔,不过那座塔是专门供奉日本阵亡官兵的,这座建国忠灵塔更倾向满洲国本土。

建国忠灵庙

老照片上建国忠灵庙建筑群包括参道、外庭、内庭三部分,主要建筑都在内庭中,包括最里面的本殿忠灵塔、本殿前的拜殿、分列左右的配殿、内廷转角处的角楼、内廷最前端的神门等。我走近的那栋四方塔建筑位于建国忠灵庙最内部的本殿,是内庭中最高的建筑,平面是正方形,坐落于内庭的后院中央高台之上,老照片上后方院子有土山环绕,也就是我走下去的下坡位置。

我绕到本殿的正面,能看到一部分拜殿的侧面和一座角楼,拜殿屋顶是蓝色琉璃瓦,侧边是黄色的,上面有细腻精巧的雕花装饰。有一道铁栅栏门阻挡无法进入拜殿区域,从忠灵塔方向也被铁门封闭,看起来里面是无法进入的。

新京神武殿

在长春除了这座建国忠灵庙之外,曾经的新京神社也残存遗址。在省委机关幼儿园和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院内,其中主殿的旧址在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内。我去的时候正赶上一大早家长送孩子,门口还有辅警维持秩序,不允许我随意进入(出于安全考虑这是应该的),加上市政府幼儿园正在维护装修中,我只在门口看到了神社残缺的鸟居,没有看到建筑主体。

这座神社最初是在长春的日本平民们发起筹建的,1916年建成,满洲国建立后命名为新京神社。1935年,又修建了院墙和正门大鸟居,不过我看到的鸟居好像不是正门的,记录上正门鸟居有9米高,但我看到的只有三四米。

在长春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日本建筑,叫新京神武殿,这座建筑很容易被当成神社,但其实是座武馆。走到牡丹公园院内,在西北角会找到这座建筑。神武殿采用日本传统仿唐样式,黑瓦白墙,花岗石基座,建筑整体朝向东南的日本方向,大门前设有两个石构的盆式香炉,大殿内曾经有柔道场和剑道场。

这座新京神武殿是为纪念日本神武天皇登基2600年(公元1940年)而建,供日本人练习国技和祭祀神武天皇,所以叫神武殿。

长春真言宗金刚寺

我想在长春找寻更多的宗教建筑遗迹,当地朋友建议我去珠江路,那里都是老房子,曾经有三座宗教建筑,分别是西本愿寺长春别院、金光教派长春会所和高野山教会所。

我走到这片街区中,一条破旧的小巷子通向一个大院子,院子里的楼没有招牌,墙上有一块小牌子是“宽城区未成年人劳动技能基地”,显然建筑已经废弃了,大门上贴着“危房勿靠近”。如果这座房子是宽城区文化宫,那么这一片区域之前可能就是曾经的西本愿寺别院,一篇博客里说隔壁的金光教派长春教会所改成了驾校练车场,但我走了几圈很难清楚在哪里。

珠江路一带有很多老房子,在一条小巷子里面,我找到了曾经的长春真言宗金刚寺,这也是三座寺庙中仅存的一座遗留建筑。长春金刚寺在1915年建立,当时叫高野山教会所,1916年,日本真言宗高野山教会承认长春高野山教会所,并任命了教会所住持,1917年正殿建成,命名为金刚寺。

这座建筑在一条巷子里,远处就可以看到不同寻常的屋顶,但正门不太好找,尤其是雨天那片老街区非常泥泞。建筑与外界仅存的一条通道异常狭窄,路旁是私自搭建在楼房底下的铁皮棚子,我踩着碎石块走进巷子。迎面的门是一道卷帘门,感觉是在建筑侧面后开的,我走过小巷子绕到建筑左侧,想看到建筑整体样式。

我走到对面的居民楼上,看到了建筑的全景。在墙面上能看到清晰的人字形痕迹,墙面是后来堵上的,应该曾经是建筑被拆除的部分,墙面上只有两处小小的窗子开口。建筑有一个外楼梯,堆满了杂物无法上去,外楼梯在建筑后面通向一个小铁门,看起来曾经应该是直接走外楼梯通往二楼。整栋建筑周围完全堆满了垃圾,下方也都是居民们搭建的棚子,把建筑整体包裹了起来,屋檐部分基本保存完好,屋顶上是金属瓦片。

从老照片上看,建筑主体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相当一部分墙面、窗子和开门位置都不对,应该是经过了几次改造,我非常想从北侧正门处进入,但是被挡在平房之中。建筑后面显然拆掉了一部分,老照片上屋顶有一个很大的圆球装饰物也不见了。


上面提到了已经被拆除的西本愿寺,在长春还有一座遗留的东本愿寺满洲别院,在北安路靠近人民大街的地方,曾经是第二实验中学的图书馆。我去寻找的时候,周围被工地广告板遮挡住,我透过一处小洞拍了照片,但无法进入院内靠近建筑。这座建筑主体保存还算完好,白色墙壁绿色屋顶,可以远远望见正门挂着“阅览室”的牌子,我绕到建筑后面远观,后门有一处开口,不知道是不是日常有人进入其中。这栋留存的建筑周围已经被拆迁成一片空地,知情朋友说几年前一个售楼处建在这座寺庙隔壁,脚手架直接从垛殿屋顶插了进去,后来这些违建被拆除,寺庙算是保留了下来。

东本愿寺满洲别院

在珠江路北面是长江路,再北面是黄河路,再往北是黑水路,指的是黑龙江,这个街道名称安排比较有趣。

在黄河路周围有很多老房子,我发现其中一座建筑看起来像曾经有身份的样子,这栋建筑是黑灰色,两边屋顶有漂亮的雕花,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阁楼窗。现在这里是博宁大药房,曾经是新京银行,在建筑的上方隐隐约约可见刻字“株式會社長春實業銀行”,下方还有非常模糊的英文字母。1917年株式会社长春实业银行创办,1922年搬入这栋建筑中,1932年改称株式会社新京银行。

我从新京银行绕到胜利大街上,找到长春杂技宫,这是一座四四方方的淡红色建筑,正面有四根高大的石柱,这里是过去的横滨正金银行。1907年,横滨正金银行开始在长春设置分支机构,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在当时的满铁附属地建设了这栋银行大楼,1919年升格为横滨正金银行长春支店。上世纪60年代,这栋建筑由长春杂技团使用,在正门可见中文与英文银行名称的牌子。

在长春杂技宫附近有一家惠万家大药房,也是老建筑,二层小楼屋顶非常别致,中心有一个红色的太阳,老照片上看是红楼墙上有黄白相间的装饰,这是曾经日本人建的派出所。同样的建筑在黑水批发市场里面也有一栋完全相同的,不过屋顶中心的红太阳没有了,现在是服装店。

株式会社新京银行

离开东本愿寺后,我前往护国般若寺,本地人把这里叫做大庙,这也是长春最大的佛教寺庙,属于天台宗临济派。上世纪20年代,倓虚大师来到长春讲学修建了般若寺,满洲国建立后,原来的寺庙土地被城市街区规划征用拆除,在现在的位置修建了新寺。

这座寺庙在当时的满洲国地位非常高,被赐予护国寺的名称。1933年,溥仪皇帝27岁寿诞,在护国般若寺大摆经坛,1934年溥仪皇帝为般若寺书写金匾“具觉正足”。1941年,般若寺开始筹建露天观音道场,观音像为铸铁鎏金,文革期间护国般若寺被毁坏,后来修复重建,在观音像旁边有一座道场重建碑记录此事。

倓虚大师做过一件爱国的事情,1942年东北抗联烈士赵尚志牺牲之后,身体被日军投入松花江,头颅被割下来准备送回日本。在经过长春时,日本人发现头颅已经腐烂准备焚毁,倓虚大师得知之后,出面向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要回了赵尚志的头颅,埋在了寺庙内。

但是这个说法有争议,赵尚志头颅被发现于2008年,主要被引用的文章来源是2013年的辽沈晚报的一篇报道。报道中也提及了,倓虚弟子整理的《影尘回忆录》记载了倓虚的主要活动经历,在这本回忆录,1942年倓虚本人并不在吉林,也没有记录这件事情。亦有说法认为倓虚1949年之后离开大陆前往香港,也许在他的回忆录中,不愿意提及保护抗联烈士遗骨这件敏感的事情。同时,这件事情还有倓虚大师的弟子澍培主持参与,他在圆寂前让僧人把原本埋葬于院内的头颅移到倓虚大师纪念幢旁边,也是这次移位,后人才方便找到。

护国般若寺

在靠近我住的地方有一座胜利公园,这里曾经叫做西公园,1907年满铁进行附属地规划时,划定了这片预留地,1910年满铁在公园内埋下了6根界桩石。1913年,满铁收购当地农民赵洛天八间房子作为工程使用,1921年完成了园内主要规划建设,将公园命名为西公园。1923年,在赵洛天房子的基础上,新建了一座洋房作为西公园事务所。

1938年,为纪念日俄战争中的日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满铁在西公园内铸造了一座儿玉源太郎骑马的铜像,西公园改名为儿玉公园。日本投降后,儿玉源太郎的铜像被推倒,改名为胜利公园,1970年7月1日,毛主席像在原来的儿玉源太郎铜像的位置落成。

在胜利公园内还有一座方华烈士碑,这个位置最初是1931年修建的日本海军忠魂碑,老照片上能看到忠魂碑上有金属铸造的炮弹和船锚,是为了纪念日俄对马海战中阵亡的日本海军官兵。1949年改为方华烈士碑,炮弹和船锚碑重新铸造为飞机模型。方华是东北老航校创始人之一,曾经赴新疆学习航空技术,但是被盛世才扣押了四年,建国前夕在一次试飞中牺牲。方华在文革期间被定性为叛徒,这座碑也被毁坏,现在的碑是80年代重建的。

胜利公园管理处

在公园管理处门口,陈列着一些有趣的文物,其中一件是曾经的满铁界桩,这块界桩横断面是正方形,顶端中心位置刻有十字作为界限标记。在界桩的一面,刻有英文字母组成的满铁标记,表示是由满铁设置的界桩。公园把这块界桩连着下面的混凝土整个都挖了出来,放在管理处门口供人参观。管理处门前还有几个石虎和石羊,是满洲国时期在一处金国贵族墓葬发现的,就放在公园里。

1998年公园拆除曾经的猴山时,发现了一座不动明王石雕像,后来公园修建了一座小庙供奉起来,不动明王是日本东密所供奉的,石像大概是日本人撤离时藏在猴山里的,可能公园后来也觉得这样供奉日本人留下的神像不妥,所以那座庙也不开放。我去的时候庙附近都在施工中无法进入,在一些老照片中可以透过窗子看到里面的不动明王像。

满铁界桩

在胜利公园东南角,有一座棕红色建筑,牌子上写的是“伪满洲国国防会馆旧址”,介绍中说这座建筑实际上是日本关东军宪兵队。“国防会馆”容易让人误解和军事相关,实际上这个组织叫做满洲国防妇人会,是一个妇女组织,至于这栋楼本身是否有关东军宪兵活动,我也不知道。

这栋建筑是1938年建成,有三层,建筑样式非常简单,并无出奇之处。1932年在日本大阪成立大日本国防妇人会,1934年在新京成立了满洲帝国国防妇女会,主要工作是对阵亡的军人及遗属进行吊唁慰问,当时的名誉会长是国务总理张景惠的夫人。1938年,日本附属地治外法权取消,满洲国防妇女会和日本国防妇女会合并,组建了满洲国国防妇人会。 协会成立后就在这栋建筑里办公,简称国防会馆。

在西公园北面的西广场有两座日本人修建的老水塔,广场中央的是满铁西广场给水塔,1912年为了解决铁路附属地的供水问题,日本人在广场的制高点建造了一个钢架给水塔,供铁路附属地居民生活使用。

满铁西广场给水塔东南方向还有一座新京敷岛通给水塔,1933年建成,水塔在浇筑时作了许多减重设计,用钢筋混凝土柱子作支撑,在视觉上减少笨重的感觉,同时在塔身增加壁柱,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这种垂直装饰线条的设计在同期建造的很多建筑中都有存在。


从西广场往北走一段路,就回到了长春火车站南广场,长春的探访也就结束了,这座曾经的满洲国首都,那些留下的遗迹与历史都在指向一个事实,日本人从未想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个属于“满洲人”的自由国家,一切不过是个幌子与骗局,无论曾经和现在的人们是否愿意相信,这段历史都是带着屈辱与苦难的。

然而,这种屈辱与苦难中,是否有真正的共同体形成的可能性,历史没有给予假设的机会,无论是地区还是民族内生的凝聚力,都是在外力的强大压迫下诞生的,正如同对日战争簇生了中国人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一样,让很多中国人真正摆脱了天下与朝廷的视角,认清楚了民族国家的概念,那么“满洲”这样一个范畴内,是否会因为外力的压迫而形成真正的共同意识,如同历史上美国的诞生一样,这恐怕只能是个架空的幻想了。

下期预告

南满铁路之旅, 之八,德惠:旧街区中的一抹鲜艳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