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我的(不)完美人生 · 第一天

七日書|我的(不)完美人生|期待的,與得到的

賈瑰
·
·
IPFS
·
而最終,我們都只會剩下自己。既然無論如何都只剩下自己,在此岸或者彼岸又有甚麼分別呢?

有沒有一段時間或經歷,讓你重新審視對理想人生的定義?例如你以為自己一直期待的東西,得到了、或接近了,卻發現自己並不想要?

《麥兜故事》中的火雞

看到題目,立刻想起麥兜名言:「火雞的味道, 在未食和食第一口之間, 已經是最高峰。」[註1]

人們期待的,與真的得到的,多少也會有一點分別啊。或者,我們以為自己想要的,到得到後卻發現那原來與我們真正想要的不是同一件事情。

也可能,當我們得到後,就不再懂得珍惜了吧?明明本來是天上的白月亮,得到後,卻變成衣服上的一粒飯;又或者本來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得到後卻只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註2]。大約這就是,「得不到永遠是最好」的道理吧?

這可否說,我們其實都不太了解自己呢?

曾經喜歡一個異性,但當我們似乎開始開始有點點火花時,我卻推開了他。

又或者,以為自己喜歡從事藝術相關工作,但在那裡工作後,卻發現那個界別原來並不適合我…

不過我今天想講的是另一件事。

一直以為自己會很喜歡在外國居住的生活。自少我已幻想有一天可以到外地留學/工作/生活。我常覺得自己對我城沒有甚麼留戀。

但當我真的因工作關係在那裡住了半年之後,我卻發現我其實並沒有那麼喜歡。

當然,那只是幾個月的體驗,我卻明白到,就算那裡有多好也好,那裡也不是我的「家」。我的「家」在我的少年時期已形成,我在彼邦,永遠是異鄉人。

身邊有很多朋友離開了家鄉到彼岸找更好的生活,找更安穩的未來,或者是逃避一些不知何時會降臨的可怕事情。

每次有人問我會不會離開時我都笑而不語,或者熟一點的朋友我會以「家庭原因未能離開」搪塞過去。

實情是,到今天,我真的有機會可以離開,又未必會走。因為我發現,以往我對他鄉的嚮往也許只是出於一種想離家的憧憬。

而最終,我們都只會剩下自己。既然無論如何都只剩下自己,在此岸或者彼岸又有甚麼分別呢?每個地方都有可愛與不可愛之處,但我在此岸住久了,有時會問自己,我有離開的必要嗎?

不是說我一定不會離開,但現在的我,縱然離開也只會是權衡利弊後作出的決定,而不會是一心追求的一個出路。


註1: 麥兜的火雞哲學簡介(第五幕):【笑中有淚】5個細個睇唔明 大個睇到喊的麥兜情節 | 香港01 www.hk01.com/article...

麥兜小時候很想食火雞,一年聖誕媽媽終於買火雞回家,但卻食了半年都未食完,最後媽媽將餘下的火雞都丟掉,麥兜長大後回想,發現火雞的味道,在未食和食第一口之間,已經是最高峰,之後的,只是反正都吃了,就一直吃下去,這個想法在麥兜的婚宴上,和麥兜媽媽的火化日都出現過。


註2: 出自我十分喜愛的作家,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賈瑰熱愛戲劇藝術,無奈只能放下,不知人生何去何從。 好想快點離開,卻又戀戀風塵。 輕易戀上,卻不易放下。 回首已是百年身,終歸只是回憶。 喜歡契訶夫、田納西威廉斯的作品,又害怕那些叫人哭笑不得的痛和殘酷。 看愛情作品,卻又害怕看完後那種空虛的心碎。 相信公平,不相信世間有絶對的公平。
  • Author
  • More

我來到這裡只為了歌唱

書寫地方07|Unknown

書寫地方06|真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