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研究預測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專家意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
IPFS
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今日公開一篇使用機器學習模型的研究,預測全球塑膠污染情況,研究指出若維持現況,不做任何管理塑膠的改變,到了2050年,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

議題背景:

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今日公開一篇使用機器學習模型的研究,預測全球塑膠污染情況,研究指出若維持現況,不做任何管理塑膠的改變,到了2050年,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但研究模擬了聯合國塑膠公約草案目前正在考慮的規範策略,發現結合其中四項策略,可減少約91%管理不善的塑膠廢物,並減少三分之一因塑膠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篇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聖塔芭芭拉分校與中國北京清華大學等團隊發表。

由於全球塑膠公約的最後一輪談判定於202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韓國釜山舉行,可能通過《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將是全球第一部針對塑膠祭出法律約束力的協定。這篇研究結果有哪些可供全球、台灣參考的,對訂定塑膠公約是否重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研究原文:

  • A. Samuel Pottinger et al., Pathways to reduce global plastic waste mismanagement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50. Science 0, eadr3837 DOI:10.1126/science.adr3837

參考資訊:


專家怎麼說?

【廖孟儀】 【許祥瑞】

2024年11月14日
社團法人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 循環經濟策略顧問 廖孟儀

1. 這份研究最重要的結果為何?對11月底可能通過的全球塑膠公約來說,為什麼重要?

這份研究使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方法學,預測在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面對塑膠污染問題的情況下,到2050年,全球每年因為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將會增加一倍,達到1.21億噸,同時也會造成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37%,達到33億5千萬噸二氧化碳(3.35GtCO2)。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是指沒有透過回收、焚化和掩埋等正規處理方法的廢塑膠。

這份研究顯示,全球塑膠公約將提供一個獨特的機會以應對塑膠污染。研究分析全球塑膠公約修訂草案中正在考量的8項代表性的候選措施,包括單獨分析8項措施,以及綜合實施其中4項措施,這4項措施包括,規範至少要有40%再生塑膠成分(塑膠產品添加再生塑料比例至少40%)、限制原生塑膠產量(指上限不超過2020年的產量)、投資500億美元於廢棄物管理設施和徵收塑膠包裝稅。

研究選擇測試這4項措施,是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因為管理不善而產生的塑膠廢棄物,研究結果顯示,結合這4項措施可以將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減少91%,並且可以使與塑膠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這份研究凸顯積極管理塑膠廢棄物的重要性。

2. 此研究如何幫助全球減少塑膠污染?您建議台灣如何看待研究中提出的減塑與管理塑膠的策略?包含塑膠稅、生產者責任、進用一次性塑膠,以及回收機制等。

這份研究分析的8項措施,除了前述的制定再生塑膠成分、限制原生塑膠產量、投資廢棄物管理設施和徵收塑膠包裝稅外,另外包括規範回收率、減少一次性包裝、規定包裝重複使用與改變塑膠貿易等。如果從個別策略來看對於減少管理不善塑膠廢棄物所發揮的效果,研究評估,規範再生塑膠成分有最大的效果,再者則為限制原生塑膠產量、投資廢棄物管理設施、規範回收率、徵收塑膠包裝稅、減少(或禁用)一次性包裝以及規定包裝重複使用。

其中,推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可挹注廢棄物管理設施所需的經費,是各國重視的策略,台灣目前也在推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對於妥善處理塑膠廢棄物是相當重要的做法。而徵收塑膠包裝稅,將會較明顯的減少原生塑膠的生產,發揮的效果不是在減少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

3. 這篇研究有哪些限制,是我們應該謹慎解讀的?(例如,各國都能適用這些策略嗎?如何評估對產業造成的衝擊?)

這篇研究主要是透過歷史資料和關鍵的社會經濟資料(人口和經濟動態)資料,使用模型模擬結果,以預測到2050年的塑膠生產、貿易和廢棄物管理的未來趨勢。利用此模型主要是探討宏觀尺度的塑膠生產、使用與廢棄管理的面貌,尚未探討個別國家在不同政策下的廢塑膠量,因此若要評估國內推動塑膠相關策略的具體影響,仍須依據國內的資料庫與產業關聯表。

4. 您認為台灣需要進一步規劃或更新減少塑膠、改善塑膠再利用以及管理廢棄塑膠的國家行動計劃嗎?若有需要,要經過哪些領域的研究、與產業的溝通?可能還需要納入哪些領域的專家一起討論?

台灣塑膠的行動計劃可以從淘汰替代、源頭減量、加強回收與循環再生等生命週期的角度,進一步審視與修正,由於塑膠應用領域廣泛,因此在討論塑膠策略的議題時,可以從整體塑膠價值鏈的角度思考納入塑膠產業鏈、民生消費產業、工業使用產業、資訊科技、環境科學、社會經濟科學等各類多元的專家一起討論,共同集思廣益,思考塑膠問題的解決之道。

利益聲明(Declared interests):本人無涉及塑膠法案立法工作,目前有執行環境部有關塑膠資源循環的計畫,屬於研究性質。

 2024年11月14日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副總經理 許祥瑞

這篇研究將世界分成北美、中國、歐盟和其他國家等四區域,透過機器學習方法,根據塑膠生產、消費和報廢的資料庫,以塑膠公約草案所述及的八項政策,預測塑膠廢棄物管理不善和與塑膠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但機器學習的預測模型簡化了各國不同的塑膠回收過程,預測結果雖然簡潔明確,仍難以精準反應實務狀況。雖然研究作者也提及研究的限制,但未來可以持續精進預測的研究方向,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基本情境假設和數據,研究結果可以做為全球塑膠公約草案的參考。


SMC是獨立的科學新聞室,也是科學家與媒體的橋樑。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我們在乎公眾如何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也在乎新聞中的科學有無充分的證據。當科學研究成為新聞頭條,我們協助記者找到合適的科學家接受採訪,同時協助科學家說明科學研究的證據。

身為全球SMC網絡的一員,我們遵守國際章程,以多元資金維持組織運作,編輯台決策不受資助者影響。我們不畏科學爭議,站在科學與新聞的第一線,成為科學家與記者的夥伴,共同傳遞以證據為基礎的資訊。

邀請你成為SMC的力量,與我們一起改善台灣的科學溝通方式與科學閱聽環境,撐出更多公共討論的空間。

如果你認同我們的工作,歡迎捐款支持我們。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我們是亞洲唯一的科學媒體中心,世界上第6個正在改變科學報導困境的非營利組織。 我們講究有科學證據的資訊,建立記者、科學家還有民眾之間的連結,一起用科學,創造對話,以及自由民主的資訊環境。 來這裡找我們:https://linktr.ee/smctaiwa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COP 29」氣候變化大會專家意見

全球溫度上升會影響颱風?

農牧產業的氣候調適與社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