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相片鼻著芳味:讀《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
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相片:書不只是書,而是一條走向美食的道路
對很多書而言,「圖片」就是一種點綴或是輔助的說明,只不過是能夠讓人對於文章的內容「多知道一點點」罷了。但是,對於這本《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來說,卻絕非僅是如此。書中的那些色彩鮮明、充滿質感、彷彿能夠讓讀者親臨現場,去享受到美食的照片,刺激著我們的嗅覺、味蕾與飢餓感。恨不得走出家門,就能立刻來到臺北──在這一條布滿美食的街道上。
讓我們先把讀者的食慾推開一點,先來關注一下本書的架構,也仍然會發覺:這些「照片」,在本書的內容中,是絕對不可或缺的。首先,這本《大稻埕滋味》的書寫,主要是由兩個人所完成的:口述人昌正浩,以及執筆者傅士玲。不過,在他們的背後,這本書真正所指向的主角(甚至是「隱藏作者」):肯定是大稻埕的那些在地的、令人熟悉、期待的美食,以及用盡心思管控品質、兼具巧思和實現美味之廚藝的店家們。相片,雖然較之食物還是隔了一層;但是比起文字,它畢竟能夠捕捉到某些光憑描述無法完整傳達的面向:食物的色澤、份量,場地的位置、光影,在場所中的食物,與製作者。比起用文字描述他「看」到食物的感受,還不如用照片捕捉它們,讓遠距離的讀者們也能夠和他一樣的、近似的「看」一次:並且,因此能夠更容易的想像食物的樣貌、香味、吃下去的口感、味道,喚起我們心中那個永不饜足的渴望。
「精緻」的小吃,也應當可以很「昂貴」
然而,美食之為美食,當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有著廚藝精湛的廚師、苦苦支撐的店家的辛勞與創造力,才會有熱騰騰的、可口的料理上桌。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常常看到作者不但是將「美食」吃進肚子裡去而已;並且,他也同時熱愛著美食在這世界上的連結、也就是:那些製作出美食的人們。美食是從某些特定的店家手中製作出來的,而且透過「價錢」反映出它們在世上受到重視的程度。
在這本《大稻埕滋味》中,對食物之美味有著強烈嗜好與鑑賞力的作者,頻頻為小吃店中的美食售價過低、不符成本而發出不平之鳴。像是以下這幾段:
「蛤,滷豆腐才十塊錢?」滷豆腐沒調漲,相當不合理,不敷工錢和瓦斯成本,真要反映成本應該每塊賣三十元,才有少許利潤。
這碗丼飯怎麼標價才夠本?超過百來元,放在傳統台式小吃店裡很容易就夭折。小吃要進化,也要等食客進化。看到東洋、西洋餐飲五花八門,一擲千金不遲疑。再看到台式小吃餐飲十年如一日,紛紛挑剔性價比。覺得敝帚價值不如人?拉麵、丼飯在日本都是庶民餐點,飄洋跳島後定價仍反映出母國的人均所得。想仔細總感到失落。台灣人均所得,似乎不曾反映在小吃應有也值得的價格上。
滷肉飯的身價被遠遠低估了大半世紀。受到美英姐的啟發,我意識到,它可講究的地方很多,但也可以被忽略就好,至於講究與不講究的差異,當然就是美味的程度。
作為消費者來說,我們當然是希望店家的售價愈便宜愈好。不過,如果「價錢」很低的話,是不是也表示店家沒有餘力來改良他們的料理、或食物不夠精緻呢?然而,如果像本書的作者一樣,把美食也放在「它們是怎麼來的」的角度來觀察的話,就會從這本《大稻埕滋味》中舉出的種種美食發現:我們平時覺得臺灣的「小吃」就是應該「物美價廉」,覺得既然是小吃,就應該沒有精緻的料理與作工;這是不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呢?
其實,售價應當反映成本,反映出人們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如果,我們的觀念與事實不符,那麼就應該改正我們的觀念。好讓這些在地的好東西、在地人的創造力,能夠長久的支撐、繼續下去。
還在等什麼,從「附錄:NOTE 賞味筆記」找到店家地址!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就是這本書是一盞引路的燈,想要誘發我們對於那未曾嚐過的美食之欲望(以及喚醒老客人的香甜記憶),並且吸引我們親臨現場,進入那些付出了心思、辛勞、與創意的廚師們的場所。那麼,不同於其他的書籍,本書最後面的「附錄:NOTE 賞味筆記」,也絕對是本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本《大稻埕滋味》中,作者列出了本書完成時,當時店家的資訊:地址、電話、營業時間等。讓我們讀者有可能能夠按圖索驥,也能夠找到那些地方,或是也許請店家外送過來,也依然能夠品嚐美食。
這除了是邀請我們親身經歷他所經歷的、親自去看他所看見的,還能是為了什麼呢?一本書,像這樣的一本為了記錄、捕捉、分享那些關於小吃街的記憶、過去、與現在的一本書,如果能夠讓人們一起參與這道歷史的河流,親自走上了那條街,坐在店內的位置上等待;那,肯定是本書最完美的預期成果。
2024/11/14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