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文大學的City Walk-散步團

文倩
·
·
IPFS
·
一個年青的散步團在香港~

4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我終於參加到了@黃宇軒 Sampson Wong 教授親身帶領散步團,而且地點在CU香港中文大學

黃教授的第一手心得:" 剛剛帶完2024年頭三季,最後一次散步團~

今日又熱又落雨,出盡全力分享,完成後得返半條命,但都係非常非常開心,多謝嚟參加嘅所有朋友!今年決定,散步團誓死4月初收爐,等秋天再重出江湖~ See you in 初秋

(2023-24,暫時帶了43次walks!!) "

實在抱歉,此篇本應好快整理。最近在參加香港Web3嘉年華&《七日書》


作為港大校友,吃裡扒外我很喜歡中大。故,一看到黃老師的中大散步團即刻 join.

當然,喜歡人士不只我一人。現場參加者目測至少將近/超過30人,很是厲害

還記得,我們在中大地鐵閘口等候及報到時,人很多引起保安人員好奇與關注,只聽見他們有點意外又竊竊私語般:散步團wow, 都幾好噶~

一個年青的散步團在香港!確實有點... 不知是意外還是驚喜?!

活動全稱:中大建築的前世今生與未來散步團。 時間以建築最早的60年代到中期八九十年代 直至近年;動線是由山下最早的崇基書院慢慢走到山上中大本部。

一、哲徑 vs 捷徑

在粵語中,哲與捷 讀音十分相近 zit3 vs zit6 (粵語九音)

故在我們都很熟悉、嚮往京都那條「哲學之道」,沒想到中大里的捷徑也是哲徑

中大哲徑

二、應林堂 崇基學院於1958年建成的第二座學生宿舍,並為紀念崇基學院創校先賢及首任院長李應林博士而命名。於一九九五年全面翻新,現時可提供男生宿位約一百個。

來到應林堂,不僅有它最初的歷史,更加有十分開闊的中大得天獨厚之山景(下圖2 黃教授攝

應林堂 網絡圖片
黃教授攝影

三、毛石墻之美與進化

崇基學院早於1955年扎根馬料水,比中大1964成立的日子更早。崇基的整體規劃出自香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范文照 Robert Fan之手,其後由本地建築師周耀年、李禮之(周李事務所)延續。

范文照其中一項建築特色是採用當地的毛石(又稱牛頭石)作為建築飾面,在崇基早期建築中充分體現。牛頭石泛指開墾山地時所得的天然石材,所以我們看到石頭的大小、顏色都沒有統一,就會有一些比較自然和豐富的效果。與范文照同時期的一些歐美建築同樣以天然石頭作為外牆飾面,如位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落水山莊(Fallingwater),以及匈牙利裔現代主義建築師Marcel Breuer所設計的Gane Pavilion。范文照曾就讀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並獲建築學位,不時注意歐美建築風格,故何慧心團隊推斷范在設計崇基校園時,有可能受國際趨勢影響。

當年資金緊絀,范文照的就地取材毛石牆不止反映他建築師的個人風格,亦是崇基建校歷史的見證。(下圖 毛石墻在中大隨著時代的進化相

60年代 最早的毛石墻
後期較為平整及增加色彩

四、眾志堂 現時最美的池旁學生餐廳 (三角型建築裡外都吸引

右邊為后身,左為前 池景
餐廳內部,前身為學生活動中心
池旁景,綠意盎然

五、明陣非迷宮,進路即出路

明陣(labyrinth)的設計和基督信仰有關。 看上去雖然很像迷宮,但並非要人迷失其中,而是從外側的「唯一入口」啟程,順著一定的路徑走到內側的「唯一出口」,再沿著原路折返

香港道風山·明陣

全港首個在大學設立的明陣冀為師生提供空間放鬆身心,修養靈性。

其位於龐萬倫學生中心4樓,供各位師生靜觀、步行、歇息。明陣非迷宮,進路即出路;行者可以專注呼吸,跟隨腳步,沉澱思緒,返回內在,重整身心。

中大相

最後,衷心感謝香港的學者、老師們。搏命分享,推心置腹。衷心感受到真誠。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文倩世界公民,出生福建,台港成長; 5年香港立法會議員助理 2021年大涼山支教教師(NGO);2022年環球旅行&旅居 2023年海南島Ted演講者; Freelancer數字遊牧,社群運營 公眾號:應無所住2020 疫情三年,一個女生的全球生活漫遊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比特幣征服全世界,如何進入加密世界?

十字路口的密碼學:道德責任、密碼龐克運動與機構

物件|家人變少了,怎麼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