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不要看!(七日书 day5)

译师姐
·
·
IPFS
在我把人生写成喜剧之前,只想对你们说三个字:不要看!

我很喜欢武志红提的一个概念——“被看见”。他说,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普遍喜欢否认自己一些情绪的存在。例如,父母给小孩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会让小孩觉得自己有自私的念头是不对的。可凡人终有私心,你否认它,只是对它视而不见,并不能做到真正消除私心、超然入圣。结果就是对自我的不接纳,产生心理疾病。

武志红提出要让所有心里的阴暗面都能“被看见”,只要曝露在阳光下,阴暗就会消失。例如,大方承认自己的自私,不要总想着做圣人,你就会看到,自私的本质并不阴暗,而是一种求生本能,是生命活力的体现,能成就一个人的发展。

武志红说出了好多童年不幸福的中国人的心声,当之无愧是中国心理界的“大暖男”。

今天又要写命题作文,写一个跟“被看见”有关的故事。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武志红。其实,所谓“被看见”,背后隐藏的概念是包容,是温暖,是理解。我很喜欢这些概念,但真要自己来写,顿时感觉手足无措。

我不是暖男,不适合写疗愈性很强的文字。

我反而想说,有些事情,还是不要被看见比较好。随便举个例子,我抠鼻屎吃的时候,就不希望被看见(而且我确实从未让人见过)。

我不可能不加修饰地、原原本本地把自己阴暗的一面展现给别人看。我很喜欢讲自己悲惨的童年经历,但我的描述,一定经过修饰。我曾把自己写的关于父亲的文章读给一位朋友听。听了开头,她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有意把开头写得有点黑色幽默的意谓,这样别人读起来才不会太沉重。

多年以前,每每想到自己的家庭,我都会痛哭、发怒。在那种情况下,我怎能让这一面被人看见呢?硬要展现给别人,就会变成唠叨、抱怨,原本无形的情绪,会变成有形的黑雾,不断扩散;那种黑暗,会由于被看见,而越来越清晰。

所以,在被看见之前,一定要先想好,如何拿给别人看。举个我父亲的反例。他是个稍微懂点修辞学的人。每当他愤怒,就用比喻、排比、反问、拟人、用典等等一系列手段把自己的情绪先放大十倍,再表达出来。这无异于荧幕上的暴力镜头。他确实“被看见”了,但“看见他”的人要遭殃。

被看见的前提,一定是好的、委婉的、幽默的修饰。如果没有这些,我宁愿不被看见。我现在经常跟英国人打交道,我感觉他们心理普遍比较健康,至少表现得比较自信。而我,可能因为童年经历,落下了容易紧张的病根。他们中有些人很善良,也很敏感,一看到我表现不自然,就上来询问。说实话,我当时可能真就是无缘无故地紧张,但我打死也不承认。等过了这一阵,能坐下来喝一杯咖啡的时候,再慢慢跟他们谈。随便打两句哈哈,也就糊弄过去了。我不可能每次一有人询问,就跟他们复述一遍自己与家庭的苦大仇深。

写到这,突然想到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宫廷戏、苦情戏,脊背直发凉。看了《甄嬛传》,发现原来社会最顶层的生活也可以是悲剧;看了《无耻之徒》,发现原来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也可以是喜剧。关键看你怎么去讲自己的故事。

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在酝酿。在我把人生写成喜剧之前,只想对你们说三个字:不要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译师姐说说笑笑,通了七窍/文学/翻译/笑话/人生智慧/与言论审查斗争到底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共同立场 Common Ground

肚子

恶性伤人事件,直接原因不是社会不公